|
从上世纪“一把算盘、一支笔”的手工操作,到业务处理自动化、金融服务网络化和经营管理信息化,一场发生在银行中后台的“静悄悄的革命”,为我国银行业转型铺就了强大的信息科技基础。
如今,金融科技浪潮正推动着这场“静悄悄的革命”加速前行,这从央行此前发布的“2018年度银行科技发展奖”获奖名单中可见一斑:此次评选共评定161个获奖项目,涉及70余家申报单位。其中,政策性银行、六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民营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均列席其中,银行业信息技术架构转型全面铺开,且智能化、开放化趋势更为明朗。
由科技引领的这场变革才刚刚开始。数字化时代下,银行业正行进在通过转型升级以适应客户需求的高速路上,打造“无所不在的金融服务”成为未来银行的重要版图,而强大的信息技术架构支撑将成为推动这一转型过程的“核动力”。
架构转型进入“云”时代
银行核心系统改造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多年来,我国银行业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及财力用于银行的信息系统建设,在经历了电子化、区域互联、数据大集中等多个阶段的迭代后,银行业开始尝试向“互联网+数据”驱动转型。如今,构建“云”概念的信息系统架构已成为新的行业趋势。
作为国内银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佼佼者,工行架构转型的足迹清晰地呈现了这一变化。早在20年前,工行通过实施“9991工程”,实现了全行数据大集中和集约化运营,开创了国内金融界建设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先河;2014年率先完成“两地三中心”工程,实现了从传统灾备恢复模式向双中心并行运行的业务连续模式转型,实现了数据中心运维管理的一体化。上述两项工程均获得了央行评定的“银行科技发展特等奖”。
转眼至今,工行IT架构转型持续向纵深推进,荣获此次评选一等奖的“金融云建设项目”,再次实现了国有大型银行IT架构的历史性突破。对此,工行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项目创新运用了业界主流开源技术,实现了超大规模资源池化管理和秒级弹性伸缩,自动化、可视化、智能化的运维,以及多层次的安全及高可用保障,有效地支撑了高并发、大容量业务的开展。”
简单来说,其重要突破在于实现了“既能跑得快,又能跑得稳”,这一点从两项数据变化来看更为直观:该行系统环境部署从2至3周缩短到30至40分钟;在应对双十一、纪念币预约等爆发性增长业务中,系统扩容时间可由几十分钟缩短至秒级。
同获一等奖的中行“中银大脑”工程项目是IT架构智能化转型的又一重要代表。通过实施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中银大脑”项目,中行打造了嵌入全流程、覆盖全渠道、支持多场景、激发新动能的集团企业级人工智能平台。
“‘中银大脑’实现了银行对客户全息画像的实时感知,支持个性化服务的精准触达,构建了智能营销体系,增强了端到端的风险控制能力,丰富了智能化运维手段。”中行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这一项目已申报64项相关技术专利。
IT架构转型的成效作用在银行业务前端,带来的是“极智”的客户体验。中行提供的数据显示,在“中银大脑”项目实施后,该行手机银行交易额同比提升83%,人脸识别比对达到2.5亿次,智能产品推荐成交额逾200亿元,量化交易额逾2000亿元,量化报价能力追平国际水平;拦截疑似交易百亿元,避免客户损失数千万元,智能监控指标项100万个,漏报率降低35%,误报率降低63%。
开放互联打造行业新生态
近两年,流行于我国银行业中最时髦的一个词莫过于“开放银行”。最早由英国和欧盟提出的这一概念,去年开始在我国银行圈中迅速引爆,“唯有开放才能走向未来”日渐成为业内共识,这也触发了银行中后台变革的一个新趋势。
获得二等奖的工行API开放平台及其生态圈建设项目是一个打造“开放银行”的经典案例。近几年,工行在金融服务开放化方面做了重要探索,特别是2018年以来,该行启动“智慧银行ECOS工程”建设,将“开放”作为智慧银行的核心特征,重塑开放化新业务架构,实施IT架构开放化转型。
记者了解到,工行API平台实现了工行优势产品服务的标准化封装和输出,具有“嵌入场景、输出金融”特征,是工行“走出去”跨界合作的基础。目前,该行已对外开放九大类600多项API服务,为1000多家合作方提供服务,业务生态已经初具雏形,成为银行同业中“合作伙伴最多、服务最全面”的开放平台。
“开放银行”带来的是一场金融全生态的革命,在“开放银行”时代,同业之间不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而是可以优势互补、合作共生,共同繁荣我国金融市场,携手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加多元优质的金融服务。中后台架构的开放变革正在推动着银行商业价值链和产品价值链向外扩展延伸,深刻改变金融服务供给模式,重塑银行业的生态和竞争格局。
同获二等奖的兴业银行“中小银行金融云服务平台”也是基于这一开放思路,打破了传统银行应用系统只支持单一法人的模式,为中小银行特别是村镇银行快速开业、低成本投入和业务连续性运营等提供业务和技术支撑,服务内容包括中小银行信息系统托管服务、系统灾备服务、科技咨询规划服务,以及支付结算、财富管理等。
“为中小银行提供金融云服务,不仅仅是让中小银行信息系统上云,而是在提供丰富的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同时,给他们提供业务能力培训,从而将IT基础资源能力、应用产品能力、业务能力融合输出给中小银行用户。”兴业银行相关负责人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安全管理智能化再上台阶
安全是金融业永恒的话题。人民银行副行长、银行科技发展奖评审领导小组组长范一飞在2018年度银行科技发展奖评审领导小组会议上要求,“坚持安全可控和开放创新并重,提高风险防控能力,筑牢金融网络安全屏障。”
创新从来都具有双面性。伴随金融科技浪潮而至的新型数字化风险,对银行业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网络安全态势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如何从安全态势管理层面规避风险,推动业务发展,有效提升各类系统的安全性,更好地保护银行及客户信息安全和资金安全,已成为银行业信息技术系统建设及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从此次获奖项目来看,银行业正深练内功,推动智能化安全体系建设再上台阶。
光大银行基于物联网的数据中心综合智能安全管控平台,在安全管理的智能化、科学化方面实现了重要突破,荣获此次评选二等奖。“这一平台基于物联网技术,深度融合运维场景,采用智能算法,实现了对数据中心内人员、设备、行为的统一综合管控,提升了光大银行数据中心物理访问安全的管控水平。”光大银行相关负责人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同获二等奖的民生银行“全网安全威胁感知系统”,推动信息安全管理从“被动式”向“主动式”转变,从而有效提升了信息安全风险精准管控、动态决策和持续改进的能力,从安全态势管理层面规避风险,推动业务发展。
“该系统首次实现了全行重要安全威胁的智能化检测,推动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从‘被动式’向‘预判式’模式转变,真正实现了技术创新。”民生银行有关负责人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智能化安全管理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不可小觑。“民生银行安全感知系统通过提升全行内外部风险的发现能力,间接提升业务规则的健壮性,有效保护了用户的个人隐私和敏感信息,同时也间接提升了民生银行的竞争力和品牌价值。”民生银行有关负责人称。
民生银行提供的数据显示,按照每年1000万元的外部攻击或内部违规违纪的风险损失来估算,“全网安全威胁感知系统”未来五年可减少的风险损失约5000万元;由于降低了安全运营和处置成本,按照每年200万元的安全运营人员配备和处置成本投入,未来五年将节省1000万元的投资费用。(来源:金融时报) |
|
上一篇:10月末M2余额为194.56万亿元 同比增长8.4% |
下一篇:进出口银行两举措助力第二届进博会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