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5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市)之一,寿光市精准把握农村发展新变化和群众的现实需要,把文明实践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夯实基层基础的有力抓手,整合资源力量、创新体制机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持续深化拓展、融入群众生活,成为距离群众最近、服务群众的“百姓之家”。汇聚起党群同心、共建共享的磅礴力量,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成为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的“红色殿堂”。
从日常“小事”入手
提升文明实践温度
创新“以宴敬老”“以宴扬孝”,围绕“孝老、敬老、爱老、养老”,为村里80岁以上老人举办“敬老饺子宴”。截至目前,已举办饺子宴5000多场,参与志愿者8万多人次,惠及老年人20多万人次,形成了“村村饺子宴、户户文明风”的生动局面。以饺子宴为切入点, 为80岁以上老年人举办“生日宴”也在975个村全面铺开,每逢老年人过生日,村“两委”和志愿者上门给老人送蛋糕、陪老人拉家常;金马寨村、屯西村等50个村建成了“幸福食堂”,常年为老年人提供一元餐、免费餐,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餐上门,同步开展送理论政策、送戏曲舞蹈、免费理发、义诊等“敬老项目”。“敬老饺子宴”从最初单纯“吃饺子”,变成了“文化宴”“健康宴”“感恩宴”,不仅让老人们感受到了党和社会的温暖,更让群众感受到了党员干部的作为,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号召力空前提高。
针对年轻人冲动离婚等问题,成立婚姻家庭志愿辅导中心,300多名志愿者对协议离婚夫妻进行“一对一”调解,先后帮助4300多个家庭破镜重圆,劝和成功率超过41%。
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媒体中心、社会治理中心贯通融合,网格员、志愿者、媒体记者携手开展文明实践,协同参与社会治理,线上线下同频共振,日均解决群众诉求300多件,全省文明城市电话调查群众满意度达99.2%。
向群众在的地方延伸
拓展文明实践深度
把宣讲课堂搬到小广场、大槐树、胡同口等群众乐去、常去的场所,开展“银杏树下话文明”“手绘黑板报”等宣讲700多场次,受众10万多人次;利用融媒体广播喇叭村村响,开设“好好学‘习’空中课堂”,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突出典型引领,在省内率先出台《新时代文明实践典型选树办法》,全市注册志愿者21.91万人,2人成为全国道德模范,23人入选“中国好人”。组建起400多人的传统文化志愿讲师团,常态化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宣讲,让群众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养分。
立足“生产学习两不误,脑袋口袋一起富”,结合“中国蔬菜之乡”特色优势,将文明实践融入蔬菜产业链条,组织市镇村农业专家、种菜能手、土专家等组建农技志愿服务团队、技术互助小组1200多个,在975个村搭建起“千村千群”服务平台,蔬菜视频云校、“农邦主”“棚管家”等智慧服务平台,提供线上直播、远程诊断、实时互动等农技服务,为菜农解决技术难题5万多个,推广新技术、新成果200多项,全市110万人口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288亿元,成为全省存款最多的县级市。通过与群众常态化对接、面对面指导、零距离服务,实现了实践惠民、文明入心。
在推动可持续上发力
增强文明实践厚度
把文明实践纳入政府民生实事,落实1000万元财政资金,对基层文明实践所(站)实行星级评定,发放奖补资金510万元,引导各村把钥匙交给群众,让群众说了算,由群众日常管,文化场所逐步活起来、火起来。
组织实施“城乡牵手·文明联动”工程,107个部门单位与村“结对帮联”,给资金、上项目、送服务,实现城乡文明有效融合、深度互动。积极引导企业冠名基金,采取“留本付息、合同捐赠”等方式,组织各类企业设立慈善冠名基金40余支,基金总额超过1.4亿元,年募集基金增值善款250多万元;积极对接引入社会优质基金资源,与中国妇女发展基金、微笑明天基金等10个基金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实施精准化、标准化社会服务,为文明实践注入源头活水。投资60万元开发“文明实践寿光云平台”,供需有效对接,时长精准记录,实现了文明实践“数字赋能”。开展“公益伙伴”行动,倡导“德者有得”,新华书店、寿光日报、人民医院等31家单位从读书、看报、就医等方面给志愿者拿出“真金白银”。创新推出“志愿服务贷”,依据志愿服务时长,为有资金需求的志愿者提供随用随借、随借随还的信贷支持,发放优惠贷款1.2亿元,让文明能“贷款”、信用可“变现”。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重要载体,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的创新举措,是推动满足基层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民心工程。下步,寿光市将坚持“群众参与、群众受益、群众满意”的思路举措,守正创新在全国层面叫响文明实践的“寿光经验”。
|